音频 · 北大日记 | “我一定是眼睛太小,才存不住眼泪”
2020年的这个春天,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难忘的一段时光。而对于奋战在湖北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则堪称“刻骨铭心”。
在北大,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和我们一样,牵挂父母、思念爱人,但他们把这些情感沉淀成更深挚的行动;披挂白衣、迎难而上!是他们,守护着我们所有人的微笑。
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的队员霍天依,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在抗疫前线的她用日记记录下这段特殊的经历,稀稀疏疏地写下关于希望、关于勇敢、关于坚持的万千思绪。霍天依的一篇日记被新华社制作成了音频,让我们在声音中感受这位援鄂医护工作者的温暖真情。
新华社出品的声音日记
2020年2月9日
武汉,晴
动车组列车停放在武汉动车段的存车线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
现在是晚上九点,温度是4℃。
早上8点出发,上午9到下午3点的班,下午4点半离开病区,5点半左右回到驻地,洗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澡,把洗澡前消毒泡好的衣服洗完,7:20吃了今天的第二顿饭,收拾好下一次的战斗装备,也收拾好心情。
一天没有带手机,回来微信消息提醒已经是“99+”,和组织、家人、爱人、朋友、亲人报个平安,开始了这一天的日记,我想这大概是每个抗战队员的日常吧。
因为今天工作接触了病人,所以自觉在房间内做自我隔离,从酒店向外看,武汉很美,就像18年我们代表三院来武汉参加针刺伤全国大赛一样,还是让人觉得这是个充满生命力的城市。
现在它病了,需要我们的救护来恢复活力,而我们正是一剂来自北京的“活力苏”。
从疫情初始到过年发现疫情扩散很快,我就和从事中医行业的男友说,照这样,我们可能会去一线,如果我去的话,“那家里放心交给我。”他没有任何迟疑的接过这一句。
他从来都支持我的任何决定,是我稳定的后方,不由得让我想起,当时总有人要给我介绍医生,我还常开玩笑拒绝说“都在临床忙得没个头儿,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万万没想到,最终还是落在了一个中医手里,也没想到还没落稳就解开了谜底:我来保卫祖国,他来保卫家。
真正收到援鄂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怎么从我妈手里骗回身份证,因为预计2月2日的婚期被疫情影响改为了2月8日,身份证被我妈以结婚登记为缘由(实际怕我偷偷不告诉她跑来武汉)进行了强制性的扣押。
结果出发的日期定在7号,实在是“好事多磨”,好吧,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结果一通电话打回家,我妈出奇地平静,说这就和我爸把身份证从家送来。
那天北京下了很大的雪,老两口从顺义开车近一小时到医院给我送身份证。
护士长说“优秀的家属都集中在你家了”,我笑着点点头,爸爸说“我们必须支持她为国家做贡献”,我不敢看他,因为我知道,2月7号,正月十四,是爸爸的生日,这些年,因为工作,错过了父母很多个生日,今年老霍同志54岁,每年我都会给他起不同的昵称,今年我称他“五四青年”,而他从来都只叫我“宝贝大闺女”,从不错过我人生重要的日子,因为过度溺爱我被家人和同事嘲笑,我亏欠他太多太多。
临行前,我发了祝爸爸生日快乐的微信给他。
起飞前,收到爸爸的回复:“为国为民驰援武汉,是送给老爸最好的生日礼物。”
一定是因为眼睛太小存不住眼泪,才会让他们偷偷跑出来吧。
爸,等保护好国家和人民,我也会用尽所有力气保护好你和妈妈的!
到武汉后,看到机场里“武汉欢迎你”的标语,才真的感觉,武汉,我们来了!
大家其实很疲劳了,但是下了车到达宾馆,看见乔院和队员们列队欢迎我们,又温暖又心疼,第一批的队员已经抗战两周了,我的小组长张佳男是和我一样14年入职,是我轮转ICU时认识多年的朋友,看见我的第一句话是“天依,你们终于来了!”
她一直是个精致的女孩,在我的印象里,每天的生活是瑜伽插花,和眼前这个蓬头垢面黑眼圈惊人的女孩判若两人,我一下子红了眼眶,我的朋友,你辛苦了,我们来了,你们可以松口气了。
乔杰院长与队员
放下行李就开始了当日的培训。时间紧急,刻不容缓。
从疫情状况到工作细节,医疗,护理,感控,方方面面的培训接踵而来,穿脱隔离衣更是人人必须考核通过。乔院不断跟我们强调,这一次全国联合作战抗击疫情,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军令如山,二是同舟共济。
武汉同仁已经非常不易,而患者更是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我们现在成立新院区,扩大救治范围,临时开荒,需要大家正确认识工作和面临的现状,控制住局面,危重症需要靠我们国家队来共同承担。
大家务必尽快进入角色;在工作程序上,规范合理,尽可能解决病人问题,尽可能进行救治,给患者更好的治疗和关爱,穿防护服工作很辛苦,他们说的方言我们有时也许听不懂,但他们可以听懂我们的话,每一句关心的话,每一点关心,患者都能感受到。
我们要担当国家队能够担当和必须担当的责任。
内部要提高凝聚力,提高整体战斗力,大部分医护可能没有和传染疾病做长期斗争的经历,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再次强调做好个人防护,全员要在工作上配合,生活上互助,个人要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发挥自身特点,一起把工作做好。
现在我们就是同济人,我们现在就是武汉人民中的一员,舍小家为大家,服从命令听指挥,发扬北大人“厚道”的精神,关键时刻敢打敢冲,每个螺丝钉都非常重要……
这让我们所有队友都热血澎湃,是的,我们现在就是武汉人民中的一员,我们必须保卫武汉的同胞,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打赢这场战役。
今天,终于能加入一线战斗,我们小组每个队友都紧张又跃跃欲试。
在老队员和王老师的监督下,我们按照标准做好防护,因为病人数量还不算太多,我们组第二批进入五名队员,两名留守备战。
考虑我是院里第二批接受过培训过的队员,有更多的经验和心理准备,我主动申请参与战斗,并主动申请护理危重病人,和我的搭档李思齐共同协作,保证所有护理项目共同进退,既能互相帮助又能互相警示。
为了避免出现憋气不适,我们俩与上一组交接完病人后先明确每个病人的护理要点和主要诉求,每次接触病人保证有计划的进行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反复进出病房,避免浪费体力也避免增加感染风险同时降低物资消耗。
2月7日,霍天依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三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出发
患者们也非常认可并配合我们的工作。
为他们上呼吸机,扎套管针,倒尿,有时还需要搀扶患者如厕,这些在临床上的日常工作在防护服的低氧环境和多层手套的阻碍下让我们好似手脚不够灵活的护理新手,也真正体会到武汉医护的艰辛。
眼镜加上护目镜起雾让我们看彼此都需要更加仔细,更别提进行些精细的护理操作,现在真正到了检验临床工作技能的时刻,从接班到交班四个小时完成工作,我们没有辜负医院多年的培养。
未来的日子还有许多硬仗要打,但是就像葛队说的,三院人,到哪都不怂。我们一定可以圆满完成任务,和全国人民一起打好这一仗!
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华社
文字: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员、普通外科 霍天依
音频:新华社
图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员、新华社、隋雪纯
编辑:张轩烨、来星凡
排版:筱羽
责编:以栖